暗場顯微鏡本身在物理上沒有提高分辨率,它提高的,是原本被明場照明光掩蓋的邊緣的對比度。這是我對暗場顯微鏡的理解,本人暫時還沒有研究過暗場顯微鏡詳細的數學原理,不確定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確,姑且描述性地用光路圖來解釋拋磚引玉一下,如有錯誤歡迎指正。
暗場顯微鏡的實現原理非常簡單,就是在聚光鏡前面加一個遮光片,在奧林巴斯的官網上甚至赫然寫著用一個硬幣就能實現。然而其實現的效果卻讓人印象深刻:它增強了物體邊緣部分的對比度,有點像數字圖像處理里的邊緣識別。因此能對很多普通明場顯微鏡看不到的纖維狀樣品進行成像,比如細菌的鞭毛,不需要染色就能看清,非常實用。

圖源維基百科以上是暗場顯微鏡的光路示意圖。光線在顯微鏡中的經歷為:
1、點光源發出球面光,經個聚光鏡收縮為平面光;
2、經過遮光片阻隔,平面光中間被攔住,形成一個很窄的環形光源;
3、環形照明光再經一個聚光鏡收縮,樣品放置于聚光鏡焦平面處,使照明光通過;
4、大部分照明光直接穿過焦平面,沒有與樣品發生散射,之后被物鏡前的光圈阻隔;
5、少部分照明光與樣品發生散射,方向發生改變,部分散射光能夠通過光圈,進入物鏡,從而成像。
這就是暗場顯微鏡大致的成像原理,其在于將照明光處理成環形,以較大入射角通過樣品,從而使之后能夠隔絕明亮的背景照明光,使原本暗弱的細節凸顯,提高對比度。而由于是依靠散射光成像,因此主要是邊緣等散射明顯的地方成像,樣品均勻的部分直接被照明光穿過,成像則不清晰。
下圖是一組研究者對細菌鞭毛進行研究時使用暗場成的像,可以很清楚的看到暗場基本只對樣品的邊緣成了像,同時背景全黑(因為照明光被隔絕),照片里細菌的鞭毛的形態如此清晰,這用明場顯微鏡直接觀察無法做到的。